临武这位励志女神引来省市新闻媒体争先报道创业
一 苦难童年 “尖”难求生
优秀的人,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苦难的童年。
骆素美,1984年出生于湖南省临武县花塘乡燕溪村。按理来说,她家兄弟姐妹五人,她是最小的,那么应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偏偏,反而靠她,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苦难的家。
在她读小学三年级下期时,家庭出现变故,爸爸因在外做事出了几次事故,连续动了几次手术,连续打官司,要债的接二连三。那时哥哥姐姐们,大的都成家了,他们生活困难也自顾不暇,唯独三姐在县城一中读书,放假才回家。从记事起,她就洗衣、做饭、干农活。十岁不到,她就去田里收割稻谷,抬打稻机,打稻谷,挑稻谷。早上,天才亮就从长河水库走小路(大概八里路)来临武县城,称都还不会用就卖自己家种的水果,在同等价格上每次比别人多装一些,卖完还不到七点,又急急忙忙赶回学校上早读课。小小年纪的她,很会做生意,有时会批发别人的农产品转手卖,也能很快卖掉。别人说“无商不奸”,她理解的是“无尖不商”,瓜子或花生几毛钱一杯,她总要堆得高高的,尖尖的……
可是,如此乖巧勤快的孩子却并没有得到爸妈太多的爱。家里经济窘迫,要债的多,爸妈心情烦燥,只能拿她当“出气筒”,他们经常拿放牛的绳子把她绑在高脚楼梯上打,有好几次她被打得不敢回家,睡在去学校的拱桥上。整个童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做不完的家务,挨不完的打。
在自己家,她唯一感觉得到了一丁点亲情,她回忆起来是:有一次礼拜,她卖水果得了13元,自作主张花了10元给爸爸在地摊买了3条有松紧带的平脚裤,然后去河里捞虾煮饭炒虾,给爸爸早早地倒上米酒,天黑了,爸爸在外面工地建房子回来,看到那三条裤子,又看到女儿为自己准备的酒菜,再看到小小的女儿战战兢兢的小眼神,不由伸手抱着她放在大腿上,一口老酒喝下去,老泪纵横……
二 骡溪新家 “困”中获暖
骆素美小学毕业那年,她三姐刚好初中毕业,考上临武一中高中部。于是,她主动辍学,把卖水果攒下的一些钱和赊了一些,买了很多鸭子在燕溪河里养。她每天早出晚归,快过年时都有七八斤一只重了,哪里知道,还没来得及去卖,两间房300多只鸭子全部被贼偷了!这个年,可怎么过呀?!
刚过了年,她就到临武城找工作,年纪太小,哪里都不要,饥肠辘辘的她来到大操坪的一家粉店,问要不要洗碗工?老板说:“哪里来的孩子?一边玩去吧!洗碗都搬不动……”她二话不说,走到厨房搬蒸锅证明自己力气大。老板马上同意了!150元一个月,马上上班。她欣喜若狂,下午5点多下班后,她又走七八里回家。第二天早上5点多起床,6点多赶来店里上班,下午下班,她打算回家时,老板说:“这两天的工资结给你,你不用来了。路那么远,你以后每天早上上班赶不及的……”她一听,急得哭了,在县城没有亲戚,没有地方住,三姐在一中宿舍也不让外人进去的……
一起洗碗的一个比她大一岁多的叫陈建芳的小女孩主动带她回自己家住。到了骡溪,看到陈家,骆素美怔住了!她以为自己家是最穷的了,没想到还有比自己家更穷的!不但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而且陈爷爷耳不能听,陈奶奶目不能视,陈爸爸瘫痪,陈妈妈有白血病,能做些农活,用药养着。陈建芳的大姐陈瑞芳是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一个弟弟陈瑞军还在读小学四年级。
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屋小,灯又暗,坐在轮椅上的陈爸爸,背着灯光,她几乎看不清他的模样,却记得他亲切地问:“小不点,你是哪里的?怎么这么小就出来洗碗……”她低着头,小声回答:“我爸爸身体不好,妈妈负担重,三姐在读书,家里又欠了债……”
到了陈家,她才知道真正的亲情是什么样子。她第一次吃到了鸡腿,第一次穿上了陈大姐(陈瑞芳)做的新衣,第一次……慢慢地,骆素美就在陈家长住下来了,她每个月有三天假也不常回自己家。陈爸爸了解情况后,问:“你恨你爸妈?”她说:“也说不上恨。”他耐心地给她做思想工作,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劝她发工资就常回家。她发工资,要给陈家一点住宿费、伙食费,他们一直不肯要……于是,后来她每个月把自己的150元工资拿100元给自己的爸妈,拿20~30元给三姐送伙食费,剩下一点自己零用。
其实,她开始是恨爸妈的,慢慢就不恨了。陈家的人,善良、乐观、勤奋……他们都在深深地爱着她,影响着她,她也把他们当成了自己最亲的亲人。陈弟弟才十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家人倒好洗脸水,挤好药膏,把所有长辈的饭都盛好才自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