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淀妈妈为之疯狂的孩子语言关键期,真的存在吗?婴儿

/ / 2015-10-25
图片来源:unsplash *蔡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每一个小孩语言爆发期的早晚会非常的不一样,从一两...

让海淀妈妈为之疯狂的孩子语言关键期,真的存在吗?

图片来源:unsplash

*蔡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每一个小孩语言爆发期的早晚会非常的不一样,从一两岁到三四岁都有可能。研究者注意到的一点就是,生活在二语或者是多语家庭中的小孩,通常开口会比较晚一点。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认知控制。这种能力通常是要到一岁多到两岁才能较好地发展起来,所以如果是一个在双语家庭长大的小软文推广孩,他开口晚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语言和认知在发展上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一个过程。

儿童如何学会语言

大家好,我是蔡清。刚才大家看到的那只学识渊博的非人灵长类朋友是倭黑猩猩。它是在进化树上离我们最近的邻居。和大家一样,我也惊叹于它的词汇量。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我当时心中在想,不知道是它认识的词多,还是我儿子认识的词比较多。

幸运的是,已有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四岁的孩子大概可以认识2000到4000个字,存在个体差异,但大致和这只倭黑猩猩差不多。那么,这是不是说他们具有相似的语言能力呢?在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外甥在四岁 媒体发布平台的时候讲的一句话出现在我脑中。

他那个时候跟其他小孩一样,也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他跟他妈妈是这么表达的:“在幼儿园里,孤独就像一张网,网住了我”。倭黑猩猩不会“说”话,就算能发出声音,我相信它也没有办法表达出这样一句意义和感情如此丰富,并且句法如此完整的句子。

所以讲一句话其实特别不容易。除了发音的部分以外,我们还要知道词汇的词义,要了解句法结构,还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去运用这些句子。

语言能力是不是人类所特有的?

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两种基本的能力。第一种是统计能力,在谈话过程中对语音信息不断的进行统计。另一种能力是掌握声音序列中的抽象规则,并且一般化这些抽象规则的能力。

在我们进行语言研究的时候,经常谈到的一种“模式动物”就是鸟类。

2012年的一篇研究论文里,让一种会唱歌的鸟儿学会“啾啾啾”的声音序列,然后发现如果这个声音序列发生变化,鸟儿可以发现。于是研究者得出鸟类可以习得序列规则的结论。

但是大家可能会发现:不对,任何一个鸟,可能在它的“鸟生”中只需要记住十句句子,所以只要这句话它没有听过就可以了,它并不需要真正的运用到规则。

在这一点受到质疑之后,大家就很长时间地进入了一个争论,直到灵长类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最近,我的一位同事,王立平,他的课题组做了这样一个研究。

这是猕猴,他们发现这种小猴不但可以学会示范的序列,而且在一年多里,经过一万多次的学习以后,它学发稿平台会了一件很复杂的事:你随便给它点一个序列,它可以倒着顺序点出来。也就是说,它不但学习了这个序列,还可以反过来对它进行某一种抽象的计算。

看了这个研究,那个关于人类特殊性的问题现在应该这样问:人类的语言在何种程度上是具有特殊性的?我们常常说,人类个体的发展是整个种系发育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小孩,看看人类从出生时候开始是怎么学习语言的。

初生儿:惊人的统计学家

在胎儿期间,大脑非常快速地增长。到婴儿出生时,大脑是成人大脑的1/4到1/3这么重,大概是300多克。可以看到,婴儿出生时脑的沟回形态已经跟成人非常相似了。

我们都说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的一位同事更是说过非常绝对的话:每个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贝叶斯统计机器。

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不久,如果听到的是自己妈妈在对他说话,比起一个不认识的女性对他说话,他左侧大脑的语言区就有更多的活动了。他不但可以辨别出“这是我妈妈”,还会努力去理解妈妈到底想要跟我说什么。

甚至比这更早。刚才谈到的是婴儿早期,下面这个研究是一位同事Ghislaine Dehaene-Lambertz对30孕周出生的早产儿进行的。

30孕周的时候,大部分的婴儿还没有出生。这时,他们的右半脑已经可以检测出这是爸爸还是妈妈在对我说话;同时,他们也已经可以分辨像“ba、da”这样不同的声音,左右两侧大脑都参与了分辨音素的这个活动。

最初一年都是世界公民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