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我也知道不该吼孩子,可情绪上来就是忍婴儿
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
孩子手捧电子设备陶醉其中,妈妈的声音接踵而至:“你怎么又看iPad了?!”
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逛来逛去时,妈妈的声音如雷贯耳,“还不快去写作业!你无法无天了?”
我们总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大吼大叫。
明明知道只是一点小事,明明知道发火对孩子心理不好,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想把情绪发泄出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就是纠结的、冲突的、压抑的。
你把自己被压抑、不认可的那一面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比如,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落后于别的孩子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我家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真丢脸。
但是羞耻感很难被表达,我们可能不会说:“孩子,你不会认字,你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英语学得好,我感到很羞耻。
我们只会很愤怒地说:“教你什么你都不会,还不好好学,你不觉得丢脸吗?”
其实,是我们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羞耻感,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又比如,当看到孩子躺在地上大哭大闹的时候,你会想:“自己的孩子也如此暴躁,你使出浑身解数,却教不出一个你期待的孩子?
她脾气这么大,长大可怎么办啊?
顿时无力感和焦虑感是难以承受的,也难以表达和疏通的。
最后恼羞成怒,对孩子大吼大叫:“你看你还像个样子吗?无法无天!”
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会怎样?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暗示效应”,父母在吼骂孩子时,会给孩子带来否定、批判的消极心理暗示。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渐渐地将这些消极评判,内化成对自己的评价,直到真的变成了父母嘴里“不好的孩子”。
如果我们把情绪比作一座冰山的话,在吼娃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山水面的一小点小山角。
真正重要的影响,都隐藏在冰山之下。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两个3岁的孩子做了一次大脑扫描。
2个孩子同龄、同性别、家境也类似,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孩子经常被夸,一个经常被骂。
结果,他们的大脑扫描图,竟出现天壤之别。
经常被骂的孩子,大脑明显小了一大圈。脑容量变小了,智力发育也就会严重受损。
经常遭到父母吼叫、辱骂、诅咒等言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言语智商平均只有112分,比那些没有遭受言语暴力的孩子低12分。
接踵而至的亲子冲突让我们应接不暇,那么,我们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孩子当成情绪出口呢?
该怎么避免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又后悔呢?
当我们内心能量不足的时候,我们要从哪里去汲取能量呢?
针对以上问题,资深出版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凌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操性建议,帮助我们调整情绪,和孩子做好亲子沟通。
凌想
资深出版人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博士在读
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1、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情绪来源于认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走在路上,有人撞到你,你会很生气,但当你发现,对方是个盲人的时候,你就不生气了,知道对方不是故意的。
同样是被撞到,你生不生气,不在于被撞到这个事实,而在于你认为对方是不是故意的。
我们冲孩子发火,很多时候也是这样。
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必须”如何,而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所以才会发火。
那么,当我们忍不住发火的时候,提醒自己想一想:
我们认为的“应该”“必须”就一定对吗?
孩子那么做,是不是也有他的道理?
世界上的事、所有的人“一定”会按照我们认为的那样进行吗?
“应该”做到,就“一定”要做到吗?
我知道自己“应该”早睡,“应该”健身,我做到了吗?
我自己都不能保证时时达到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为什么要求孩子要完美地做到?
谁没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候?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谁没有个小心思?
何况是孩子?
这么一想,可以更理解、体谅孩子了。
所以,当下一次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听听头脑中的声音,是不是又在说“应该”“必须”“一定”。
当发觉自己的想法中带有这些字眼时,就要提醒自己了,是不是又在拿一个理想中的样本来要求孩子?
2、第二,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更了解自己,提升自我觉察,更好地管理情绪。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内心的纠结和冲突——这种纠结和冲突是很消耗能量的。
我们内心不安定的时候,是无法给出稳定持续的爱的。即使有心,却无力。
通过自我成长,我们会和自己达成和解,也就意味着和这个世界、和孩子达成和解。
孩子是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天使,养育孩子,是我们第二次成长的契机。
怎么学?
这个时代,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了,关于自我成长的书和网络课程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