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刷屏:他不是在《致谢》苦难,而是在婴儿
《致谢》刷屏,句句扎心……
这篇文章来自寒门之子,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黄国平。
在文章的开篇,他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一段话奠定全文基调,也揭开了这个年轻人“隐秘”的过往。
年幼时亲人一一离去,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一路的努力,他终于博士毕业。那些无法言说的苦难,那些因贫穷而被触及的自尊,被他寥寥数笔勾勒。
在这平实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少年背着书包,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
人们唏嘘,生活给他一个又一个重担,都他被用小小的肩膀扛了起来;
人们感叹,命运给他一次又一次暴击,都被他勇敢的内心克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这都不足以来概括他的全部人生。
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
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黄国平的笔触展现了他不幸的身世,他并没有抨击黑暗,而感谢高中免了全部学杂费,感谢胡叔叔一家帮忙解决了生活费。
在全网的爆赞下,黄国平的故事描述成鸡汤体的正能量暖闻。
任何有良知的媒体和写作者都应该直陈时代的粗粝底色,这是基本的体面和教养。
赞美苦难是世间最大的恶。
有人说,因为经历了苦难,才更坚强。言下之意,苦难是坚强的根源,是苦难成就了坚强,要感谢苦难。
那么,一个人失去了双手,经过艰苦努力,用脚写出一脚好字,成为了书法家,难道这个人要感谢老天让他失去双手?
如果贫穷如此美好,如此值得感谢,如此值得歌颂,那各级政府为什么还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脱贫、精确扶贫呢?
因为贫穷,贵州的孩子们烤火熏死在垃圾箱;
因为贫穷,甘肃的杨改兰带着四个子女自杀;
因为贫穷,西南边陲的少年们攀爬天梯上学;
甚至因为贫穷,做爷爷和做父亲的,把九岁的智障女孩推进河里淹死,小女孩被打捞上来时,小小的书包里有九斤重的砖头……
贫穷家庭也出败类,富贵家族也出人杰,这种例子很多,不必一一列举。
不是贫穷困苦成就坚强,而是坚强的人没向贫穷困苦低头。是坚强让人多了成功机会,而不是贫苦让人成功。
正如知乎上一句话说得好:
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同样,贫穷就是贫穷,贫穷绝不值得感谢。
事实上,绝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无论多么坚强,多么坚持和努力,他们在教育上成功的几率都远低于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大问题。
富人的孩子未必不坚强、不努力,也未必锦衣玉食而不思进取。正如网上流行的段子,“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的大有人在。
富人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功,远非穷人家庭可比。富人家的孩子,也绝非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纨绔子弟那么不堪。
这个道理,别指望从电视剧、微信推文中弄懂。
看看劳动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会明白家庭背景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说实话,孩子的成就,就是踩在父母肩膀上的。这种影响是那么的顽固,以至于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绝望。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家境优裕的孩子考上清北人们并不稀奇,而一个贫寒子弟考上清北立即万众瞩目的原因。
我们当然要为穷人的孩子考上清北鼓掌,但是,如果“感谢苦难”成为一种宣传的口号,那实实在在是一针扎向社会的麻醉剂。
黄国平的成功是他自己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是身处底层而不言放弃的决心。
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他的思想更为理性、成熟。他说:
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
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也很难再看到农村里面供养出来的,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厉害的人。但我还是觉得,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个人,的确不应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