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舍得》,你是不是准备“散养”了?盲婴儿

/ / 2015-10-25
“直升机父母”是用来形容“管得太多”的父母的, 为了避免“管得太多”,又有一些父母走向另一个极端——“散...

“直升机父母”是用来形容“管得太多”的父母的,

为了避免“管得太多”,又有一些父母走向另一个极端——“散养”。

表面上看,这些父母似乎很开明。

但是,散养真的适合每一个孩子吗?

当然不是!散养也有科学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搞清楚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如何管?

看完《小舍得》,你是不是准备“散养”了?盲

电视剧《小舍得》看过后,的确吓坏了不少家长,给孩子加压、上课外辅导班,会把一个学霸型的孩子搞得神经兮兮的,会把一个原本活泼开朗、阳光机灵的孩子逼得离家出走。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不管才好呢?

“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

“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

“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

“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

你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呢?

不管你是不是这么想的,最重要的是你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还是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未来去考虑的?

如果你一味的崇尚散养,对孩子完全不管,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可能更大。

01

不要错过从“他律”向“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咨询师遇到过两个案例:

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之,不学就不学了。

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

两个孩子在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都露出悻悻之色,对当时为什么喜欢,后来又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等等,都记不起来了。

我们现在做个假设:当他们一时兴起,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父母是花钱的那位,所以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定”:学习的目的、过程和时间,遇到困难时怎么处理,等等。

从有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战,同时也是训练一个人的过程。

借由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耐心,学会勤奋,学会在有瓶颈的时候如何去鞭策、鼓励自己,学会在有所得时如何不自满,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就”的自信和快乐。

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以及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这些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质,逐步在10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

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

孩子一次次放弃才艺的学习,可以,由他!真到了孩子不去上学、不愿意高考,父母才慌了——此时再回头补课就难了。

正常的社会行为的要求,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对他的管束、不公平。这时,即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经做不到了,这会让孩子体验到更深的挫败。

这种没有要求的教养,孩子是否感激呢?小的时候可能觉得妈妈好,“不逼我”,“不管我”;

看完《小舍得》,你是不是准备“散养”了?盲

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会觉得“你并不真的在意我”,因为你不操心,无所谓,“随我便”,你应该尽的责任例如指导、培养等没有尽到。

孩子也会觉得你不信任他,否则怎么会不坚持?

“是不是不相信我有这样的天赋或能力?”孩子后来的这些抱怨却是说不出口的,因为当初大家都认为“不管”是对孩子好,是少有的好父母的做法,现在如果推翻这一结论,自己就成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成了反复无常、自相矛盾。

而且自我否定是很不舒服的,让人往往不能接受。

于是,孩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该有多郁闷!

02

散漫、任性的孩子长大后,将由现实来教会他!这世上将又多一位爱抱怨、不成熟的成年人

还有一种散养是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无视。

咨询师接待过一个13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是学校要求他们来做咨询的。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