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说对”不一定“最重要”?婴儿
我的读者里有好几个新闻系的大学生,音频节目的热评里也有这样的夸赞:
我有点“得意的惶恐”。面对表扬总是得意的,惶恐,是因为在公众号上写的东西,大多不是什么太考究的玩意儿。它最多“不是烂东西”,但离“是个好东西”还很远。
这样,前几天提了一嘴“我入职媒体时,所受到的写评论的教导和当下完全不同”,觉得里头可能还是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营销号震惊体号的“评论”,还有三四线融媒体号的“深度报道”不值得分析,太下沉和降维了,把一线媒体的快评作为靶向物也没必要,人家的初衷是“快”,我就找一篇比较新的、大媒体的、“按理完全找不出问题”的文章——
这篇文章已经相当完备了,一定能通过当下的三审三校,价值观没有任何问题,采访也很翔实,但是换在十几年前,我写出这样的内容,摆在领导的桌上,依然有可能会被打回去,而且,“打回去”的理由可能大家猜不到。
这篇文章是新华社的《“福利姬”地下色情产业,毒害青少年!》(蓝字可点)
2
首先还是重复一下,这篇报道很扎实、有采访有调查有观点、价值观很明确,致力于维护网络风清气正的环境,结构很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我的反驳点,一不是“你怎么不点名微博啊”“这事儿禁得了吗”,这叫抬杠;二不是“这里可以换个形容词”“那里可以加个排比”。新闻报道不是小说,把事情讲清楚才是第一原则。
假设,这篇文章是我在十几年前写的,给到老师,他读完后,大概率会反问我一个问题:
你想说服谁?
我们肯定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想说服社会各界打击这类色情行为,劝导青少年不要误入歧途——
1、吃瓜群众读完后,开始反对这件事情;2、平台读完后,开始管控整治;3、已经在从事这一行的,开始金盆洗手;4、打算从事这一行的,断了念头。这就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从效用来说,上面的排序是4321,因为没有4,就没了增量,没了3,2也就不需要了,而1,本来就是共识。
但这篇文章的写法,主要停留在1,告诉大家“这件事是不对的”,但这个观点本身并没有异议,哪怕是福利姬本人也是知道“自己做的并不合法”,反复去说教的价值不大,反而会让一些人好奇“哪里能找福利姬”。
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点诱导4。比如拎出这一段:
站在普通公众的角度来说,这一段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义正辞严,态度明确。
但是,假设,我们是潜在的,正打算入行的福利姬呢?它提供了什么信息?
“短时间内即可获得大量金钱”“一个月能有上万收入”“不劳而获”“一夜暴富”……
打算做这个的,个个都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哪怕没有新闻报道,平时也是有可能被抓的,之所以还在犹豫,无非是担心“可能没那么来钱”,风险是不是大于收益——
正在盘算呢,你这么一写,把“真的来钱”给坐实了。
我管你胡教授刘教授怎么劝呢,我先“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金钱”嘛,我本来就不指望“长时间”。本来我不是太有把握,现在就有信心了。
如果这则评论,只是让事件无关者“嗯嗯说的对啊”,对事件相关者起不到劝阻作用,那它的引导力就失去了一大半。
我们不能光预判“正常人”怎么想,我们还得预判潜在的“福利姬”怎么想。真正能劝阻她的,究竟是胡教授的大道理,还是能切中她痛点的利益问题。
3
老师当然会要求我改。估计他会甩出一句“你去仔细验证一下,是不是每个福利姬都过得很好”。
潜台词很明确。其实事实也很明确。
当然不是。福利姬这种行业,也是很内卷的。你记者能够到的,轻易搜索就能发现的,基本上都在金字塔塔尖了。
“多位福利姬告诉记者”,很可能是“在某平台拥有10万粉丝,管理着20个500人社群的某福利姬告诉记者”——这其实是“行业门槛”。
“加入就能挣钱”,不可能的。从常识判断,更多的女孩加入后,除了给自己增加一段黑履历,压根挣不到太多钱,或者说,风险远大于收益。不要说“如果金主满意,一个月能有上万收入”,而是“如果金主不满意,一个月毫无收入”——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但换这种方式说,潜在福利姬的动力就被打消了,幻想就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