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孩子跳不出的考级怪圈,钢琴教育家凌远这婴儿
钢琴考级在钢琴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可颠覆的,而有关钢琴考级的利与弊,一直以来可谓众说纷纭。
钢琴考级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钢琴考级对孩子有什么意义?
家长到底要不要让孩子考级?
孩子考级考不过家长该怎么办?
...
相信每一个琴童家长,应该都曾经为这些问题而苦恼过。
如何正确看待考级?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给各位宝爸宝妈分享一下著名钢琴教育家凌远教授对钢琴考级这件事的观点,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家长和老师们都会有所收获和领悟!
要舍得让孩子出去玩
我从教56年,孩子们水平比30年前提高了很多,但现在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些令我们担心。钢琴考级普遍存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现象。
我在印尼长大,小时候,钢琴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但是我们那时什么都学、生活很丰富。
现在都在说小学教育要减负,学钢琴也是这样,不要给孩子加压,要让他们生活得更自然。
不要只会弹琴,有时哪怕是看一些画展,看一些音乐剧,学会一点跳舞,哪怕是滑冰,让生活更有情趣。
出去旅游一下,比让孩子在琴房里练12小时要好。有时,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去玩。
家长们从观念上要改变,不要钻到技术里。让孩子生活得更丰富,这样孩子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有这种感觉,中国的孩子太没有想象力了,因为他们生活得太单一了。他不知道高山是什么感觉,甚至连真正的羊都没时间去看。
孩子们学钢琴起步不要太早,四五岁比较合适。
入门不一定非要坐在钢琴前,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模仿打节拍,模仿舞蹈的节奏、学唱歌,培养他的记忆力和听力。
这样坚持半年,让孩子的耳朵和手脚以及心里的感觉开始得到训练。这个阶段常常被忽视,一开始入门就落在孩子的手上,让他们丧失了想象力和听觉。
学音乐的关键是培养听觉和敏锐的感觉,技术是随之而来的。
如果一上来就让孩子学手型,孩子弹一个音,却一点感觉也没有,手立在钢琴上就像立在一根木头上一样,这是培养不了孩子对钢琴的喜爱的。
接下来就是要区别孩子是从心里能感觉到音乐,还是从乐谱上感受到音乐,或是在强迫下感觉到音乐。
家长要记住,孩子是学音乐的,不是学手型的,这个观念改变了,孩子喜欢上音乐了,自然而然就会模仿。从模仿着手,比从理智和机械地反复要有用得多。
钢琴考级不能急于求成
我对一部分孩子一年跨三级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很担忧。
我是考级的创办者之一,也参与了考级教材的编写。当时我的初衷是希望引导业余学钢琴的孩子沿着科学的指引一级级走,循序渐进。
考级的曲目就是告诉他们,要沿着这个程度、曲目范围,稳定地学到十级,就算学会了钢琴。设这么多级,就是想告诉他们,不要着急,并不是说只弹这几首曲子就算学会了。
可是考级这20年过来,变得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有人认为自己很有才能,可以跳级,这就误解了我们的原意。
现在大家把考级当成敲门砖,有了十级的证书,可以去考学校,去混饭吃。
而且掌握了培养这种学生诀窍的老师更是以此为招牌:就教这几首作品,就有了钢琴教学的饭碗。
其实这些孩子很可怜的,他们要超过自己的程度去拔那几个作品,很痛苦,这样学琴就是一点趣味都没有。
学琴是让孩子们享受人生的境界,可结果呢,反倒让孩子们觉得钢琴太讨厌了。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好像我们也无力去扭转。如果这里不能让我一年考三级,我就找别的地方学,结果他通过了考试,你傻眼了。其实大家都清楚他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可他也勉强通过了。
老师本身没有这种认识,学琴教琴为了生计,二分之一桶水的人教出四分之一桶水的人,四分之一桶水的人再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水平会越来越低。这是我们担忧的问题。
对于钢琴考级,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赵晓生教授也曾在采访中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把纠结太多人的考级问题谈得冰雪剔透了!
考级本身不坏,只是价值观念发生了问题。
本来业余学琴不知道自己学得如何,通过考级检验学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