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不一定是坏事婴儿
·6月电影沙龙 见二条·
自恋是不是听起来像灾难?自恋者真的永远都是如此不堪吗?其实未必,健康的自恋含有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的种子。“健康的自恋”听上去很矛盾,不过事实上,人类的自恋程度呈现出一个从健康到适应不良的渐变谱系。在人性中本来就存在自恋表达的倾向,这也不全是坏事。
01
儿童的健康自恋
如果阅读有关儿童发展的文献,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带着冲动、愤怒和苛求(同样也带着欢愉、活泼和好奇)。这些品质只是孩子情绪广谱中包含的一些要素而已,与孩子天然的脆弱性和天生秉性相伴而生。
自恋对孩子来说有重要价值,正是它帮助孩子表达自己身体和情绪上的不适,在前语言时期尤为如此。孩子可能会变得怒气冲冲、哭哭啼啼,要求你关注他,最终就是为了获得保护、认同、安慰和与你一起嬉戏的机会。这是健康的行为,在心理发展上具有适应性。
睿智有爱的育儿方式注重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和物质支持,以帮助孩子发展出安全感和胜任力 ;也会为孩子提供合理的限制,以确保其安全,促进其忍耐力 ;还会试图培养孩子在包容他人和自我关注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点。
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在睿智有爱的呵护和健康的权利意识中成长,这意味着孩子可以保持一定的自我价值感,能认识到自己有权利被尊重、被接纳,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利。然而,虑及目前还有那么多未解的育儿谜题,父母自身也有各自的问题,再加上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不同,要达成上述育儿目标,父母所面临的挑战将是艰巨的。
在《由内而外的教养》(Siegerl & Harzell,2004)中,丹尼尔·西格尔写道,父母需要清楚自己的早期生活经历,并形成一份完整的、条理分明的个人叙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将提供有效的榜样示范,有利于构建深入的交流,孩子将因此受益更多。那些能将自己生命历程中一个个散落的点连成线的父母,有更大的可能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爱和有技巧的约束。
在睿智有爱的亲子关系中,羞愧的概念可以作为校准“付出与索取”天平的砝码,用以教导孩子家庭的价值和个人的责任,有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完全不用通过暗示孩子做得不好或者不值得被爱来控制孩子,因此孩子也不会以自惭形秽、心灵受伤为代价来学会承担责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在学会欣赏与众不同
的自己的同时,又要发展出对他人的责任心。正如天才诗人和哲学家约翰·奥多诺休(John O'Donohue,2000)所言 :“家庭是不同的命运开始清晰表达并为自己做出定义的地方。它是一个人未来的摇篮。”
总之,健康的儿童期自恋将进化为正直的品性,即言出必行的艺术。它让孩子真实地展现自己,而不必掩藏和压抑自己 ;让孩子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需要、诉求,同时又对他人保持敏感性。在它的保驾护航下,孩子将与他人建立更为稳定和安全的依恋关系,责任感和互惠精神也因此而发展。
02
成人的健康自恋
为了理解“成人的健康自恋”,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 :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名气和成就,对所在的社区或社会发挥着影响力,对你个人也可能有深刻影响。健康自恋的成人并不一定在童年享受到睿智有爱的教养,也不一定要在稳定健康的家庭中成长 ;他们的人生可能开启于暴风雨般的动荡环境里,在成长的路上也可能经历过崎岖和沼泽。
之所以能够抵达相对健康的状态,是因为他们受益于心理治疗、精神引导、自我疗愈,或遇到了温柔慈悲的老师、朋友、教练或者爱人。
虽然有一些功成名就之人表现出傲慢的显性自恋,但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拥有健康的自恋。例如,奥普拉·温弗里(Oprah winfrey)的健康自恋让我们心存感激,若非如此,我们就没有机会在她激励人心的访谈中大开眼界,没有机会聆听那些改变人生的经验,没有机会因此受到心智的启迪和灵感的激发。通过奥普拉对嘉宾敏锐、坦率、犀利的对质,
观众得以见证希望、谦卑及人生的无限可能,得以深刻体会自己肩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