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进入青春期,比学习更重要的是这3件事,父婴儿

/ / 2015-10-25
科学家教 健康成长 曾经,我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年轻女孩在论坛上问了网友们一个问题: 她说:“我是一个特别...

曾经,我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年轻女孩在论坛上问了网友们一个问题:

她说:“我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生,但是我家里特别穷,我有很多梦想不能实现。

我希望我将来特别有钱,这样我就可以孝敬我的父母,我可以给我自己买我想要的东西,我可以去学我想要学的知识,然后,我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但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我能不能去东莞打工,去个两三年,赚一笔钱?

之后我就回老家,找个老实人嫁了,这样我就又有钱,又有好老公,又能孝敬父母,又能去学我想学的东西,这样是不是特别好?

这个问题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人们纷纷回帖,有的说她不要脸,有的跟她讲道理......

可真正改变她的,是第二天某个人的回复。说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女孩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物种,一个优秀的女孩,好起来非常好,将来可以改变她的另一半、一个家庭、乃至于一个社会。

同理,一个糟糕的女孩,坏起来非常坏,将来也可以毁掉上面的一切。那问题来了,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女孩?我不知道,这涉及面太广,太复杂。

不过,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知道一个“糟糕”的女孩是怎么来的。往往是在青春期时,父母没有及时处理好下面这三件事。

女孩进入青春期,比学习更重要的是这3件事,父

01

“隐蔽”的校园欺凌

一提到校园欺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男孩之间的打架斗殴。

其实,校园欺凌发生在女孩子中的可能性更大。只不过,女孩间的欺凌很隐蔽,属于“社交性欺凌”。

欺凌者的尖酸刻薄,流言蜚语,以及刻意的排挤,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而这种伤害,往往比身体的伤害更可怕。

2014年,我受街道的委托,负责干预一个16岁的“特殊”女孩,她因吸毒被管教过三次,我见到到她时,发现她的手腕已经有三四个刀痕。

很明显,你一定知道那是什么。经过几次谈话,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初中时很乖巧,但由于性格比较孤僻,经常遭受班上女同学的排挤,由于归属感极度匮乏,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孩跟社会上一些人接触起来。

慢慢地,女孩似乎更喜欢跟这些人待在一起,并逐步融入她们,走入歧途。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是不可能脱离关系而独自生存的,一旦在集体中被排挤,这种痛苦跟被刀割一样。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测试者被安排参与电脑游戏,游戏内容是两个虚拟人物跟测试者互相传球。

刚开始的时候,系统设置为相互传球,也就是每个人轮流接球。

接着,实验人员改变了系统参数,只让两个虚拟人物互相传球,大脑检测仪显示,测试者大脑中负责疼痛的区域有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跟被刀子捅的程度一样。

由此可见,孩子的社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女孩,情感相比较男孩更为深刻,一旦受伤,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愈合。

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男孩吵架可能很快就和好了,而女孩需要更长时间也未必能和好。

因此,帮助孩子应对校园欺凌是极其有必要的。

针对女孩,我认为,父母可以按照下面的措施做:

1、积极开展社交对话

父母在家里,要多跟孩子展开社交对话。

说白了,就是要多谈心。

一方面,帮助孩子区别什么情况属于正常冲突,什么情况又属于欺凌的范畴,另一方面,引导孩子如何处理这些特殊情况。记得上初中时,班上有一个小霸王,经常欺负弱小的同学,当时我也有点害怕,回到家后,我把情况跟爸爸说了。

爸爸告诉我:“如果有一天他欺负到你头上了,你要觉得能打得过他,那你就跟他打。

如果你要是觉得打不过他,那你就用眼神恶狠狠盯着他,只要对方觉得你不是个软蛋,他自然不敢肆无忌惮地欺负你。

当然,你要实在处理不了,爸爸可以直接去帮助你!”有了这次沟通,我的胆子竟然大了起来。

事实上,在初二的时候,我一鼓作气,痛痛快快收拾了他一顿。所以说,真正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当我们内心有力量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畏惧,而这种力量,就是从爸爸跟我的谈话中来。

2、警惕“聚光灯效应”

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身边的同事窃窃私语时,我们总会觉得他们在说自己,其实,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更在意同伴的看法,更容易疑神疑鬼。

因此,父母只需要把这种心理现象告诉孩子即可,只要孩子有所了解,她就不至于患得患失,心神不宁。“聚光灯效应”的表现: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3、“神秘”的父亲力量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