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停,或者反复胎停,应该如何应对?婴儿
“郭大夫,我胎停了,怎么办?”
“然后呢?”
“医生让我休息两个月继续怀……”
“在哪儿看的?”
“就是你们龙岗区人民医院,你们这里的医生是不是太没人性了?继续怀,万一又胎停怎么办?”
“……”
上学的时候,曾以为女人怀孕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会有怀不上孕的担忧,只会有万一怀上孕的担忧。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逐渐发现在身边,或者患者群体中,有大量的人要么怀不上孕,要么怀上后就发生胎停流产。
而有的女性一怀孕就胎停流产,一怀孕就胎停流产,生活因此而陷入绝望状态。
对于反复胎停流产,临床上诊断为复发性流产(RSA)。
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我国的标准是和同一配偶发生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临床上并没有把孕早期复发性流产单独诊断,但实际上,临床争议最大,最常见,造成焦虑气氛最浓郁的,是孕早期复发性流产(12周以内),因为这部分复发性流产通常很难找到明确病因。而对于大月份的流产,病因往往更容易明确,如宫颈机能不全,胎盘、脐带缺陷,胎儿先天畸形等。)
很多人会问,当代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胎停流产?
因为环境?
辐射?
饮食安全?
电脑?
手机?
……
其实都不是根本原因。上面列举的因素,即便可能会对人类生殖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假定会,并不都会,比如电离辐射肯定有损害,而老百姓理解的辐射并不会),但这都不是导致当前人类胎停流产发生率高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并不是现在的胎停流产发生率高了,而是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胎停流产率一直有这么高。虽然从客观数量来说,胎停流产的总数是增加了,总体发生率是很有升高,但这个总体发生率的升高本质上来说,其实存在一定假象。
因为——
人的生育年龄延后了!
我们来看一看这组数据:
【数据引自上海一妇婴段涛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产前诊断》129页,数据摘自美国国家家庭成长调查(23卷),第11期中的“已婚夫妇的生殖损伤”】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发生流产的概率,受年龄的影响因素非常大。15~24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如果怀孕,大约有11.6%会经历胎停流产,有1%甚至会经历2次流产,0.8%会经历3次以上的流产。这个数据在35~44岁年龄组会显著增加,如果一个女性35~44岁这个年龄段怀孕,那么她会有31.1%的概率会经历胎停流产,甚至有6.6%的概率经历2次流产,4.6%的概率经历3次以上的流产。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年来,我国女性生育年龄的变化。
从2006年~2016年,我国女性初次生育年龄是在逐年推迟。相应地,现在女性胎停流产总体发生率的增加也就无可厚非了。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我还是焦虑呀?好不容易怀个孕,却发生胎停流产了,内心会无比愤恨!
总想:
“我要是没有……
要不是因为我老公……
我要是在准备充分一点……
这次就不会胎停流产了!”
于是,心里总是在挖空心思地琢磨:
我一定要……
我老公一定要……
我要做……检查
……
总之,我就是要准备足够充分,确保下一次不再发生这样悲催的事情。
可是,无论如何,总还是有大量女性因为胎停流产的问题无比焦虑。大量女性,有多大量?以目前人群的普遍生育年龄来说,20%以上的女性,都经历过这样的焦虑。
偶然1次胎停流产,最终还能有孩子的概率超过90%
从上述数据来看,我非常能够理解大家的焦虑情绪,以目前主流的生育年龄段来说,咱们看看25~34岁这个年龄段。每1000名妇女中,曾经发生过胎停流产的人数有197人。从发生率来说,人群中,会发生胎停流产的女性,197/1000≈20%;对于发生过一次胎停流产的女性来说,第二次怀孕依然得不到孩子的概率是,是56/197≈30%;连续两次怀孕失败,第三次还是不能得到孩子的概率,是19/56≈34%。这组数据确实让很多人看来惊恐万分。因为每发生一次胎停流产,就意味着越来越有可能再次发生胎停流产。以至于开初那197人,都会把自己当做病人,陷入无限的焦虑当中。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数据,效果就不一样了。当这197人第二次怀孕,有141人都成功得到了孩子,剩下56人又一次发生流产。剩下这56人第三次怀孕,又有37人得到孩子,而剩下只有19人,3次都失败了,依然没有孩子。也就是第一次经历了胎停流产的197名妇女,在连续尝试3次妊娠之后,最后有178人,都有了孩子,只有19人失败了,但是这178人,和最终也没有成功的19人,一开始都陷入了同样的焦虑之中。说直白一点,这178人,白担心了。人群中,会发生胎停流产的女性,197/1000≈20%;而这197人,最终3次都得不到孩子的概率是多少呢?19/197≈10%。换句话说,就算你运气不好,第一次怀孕就发生胎停流产了,你最后能得到孩子的概率依然超过90%。
注意关键词:即便第一次怀孕就发生胎停流产了,你最后能得到孩子的概率仍然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