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就是个垃圾”教育的弊端是什么?需婴儿
“我的儿子就是个垃圾,说什么都不听!”这是一位妈妈在家长群里发的一句话。
我本想说几句的,思虑再三,打出的字又删掉了。
本身这位母亲已经这样否定了孩子,如果我说出自己的观点,未必能如那位母亲所要听的话,反而适得其反。
由此想到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故事,母子一场,不过就是一个分离的过程,何必要把眼前不多的陪伴时光,浪费掉了。
从盼望着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就带着为人父母的喜悦迎接孩子。
当初的那份喜悦就是最初的初心。
当你熬过那寝食难安的一千多天,好不容易学会说话,送进幼儿园,你才发现孩子很快就长大了。
上了小学以后,转眼那个还带着奶味的孩子就长了小胡子,急匆匆的闯进了初中。
初中三年,你感觉自己还在懵圈状态中,可是那个孩子却在以一年半个头的速度长成了男人。
这时候你才发现那个小时候牵着你的手不放,转眼就找你的孩子,已经躲进自己的世界里,让你无法触摸了。
他有了秘密,有了和你不能分享的秘密。
开始顶嘴,开始质疑你说的话,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把自己关在自己房间捣鼓自己的事情。
你觉得孩子变了,没有小时候乖巧,没有小时候听话,更没有小时候惹人喜欢。
说到最后,其实是你变了,你希望那个孩子可以在你掌控的范围内。
按照你喜欢的样子,成为你喜欢的样子而已。
你没有想过那个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你要尊重他,爱护他,鼓励他。
都说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他成长,陪伴他长大,而不是去限制他的,约束他。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陪伴就是默默的关注,民主式的教育,全程参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被需要。
而不是犯了错就是指责,说错话就骂,学习不好就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变好,但是叛逆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了根。
青春期的孩子难教育,这是当下所有父母的心声。
不听父母的话,喜欢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么就是脾气暴躁,跟父母顶撞,甚至和父母动手。
15.16岁的男孩,女孩都是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对自己,对这个世界好奇。
他们也是曾经的我们。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做好父母才行。
都说好的母亲胜过一百位老师的教育,因为孩子从出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为人处世方式,性格态度,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正确的三观,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耳濡目染的熏陶。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也就是他面对外面世界的样子。
看一个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说话,行为举止,大概也能揣测出父母的风貌来。
看过一期综艺节目,一对夫妻,带着四岁的儿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看见什么都要买,妈妈不给买,就站着耍赖,用大哭大闹来威胁。
在镜头下的爸爸,面无表情,看不出有什么情绪,而一旁的妈妈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嘴里一直说:我要发火了啊,我要发火了啊!
而孩子根本不听,还是很大声的哭,我当时心里在想:子不教父之过!
最后妈妈妥协,只要不哭了,就买。孩子立马停住大哭的声音,像是演员在哭似的,收放自如。
这就是威胁,孩子懂得用自己觉得有用的方式让父母妥协,而这时候的父母如果一味的迁就忍让,纵容,最后吃苦头的就会是父母。
就像开头的那位母亲一样,把责任推给了孩子。
却没有想过,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给予规矩,让孩子懂得分寸感,懂得如果想要东西可以,但不是用哭的方式来获取。
必须付出努力才行,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洗碗,拖地,倒垃圾都可以作为奖励。
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孩子犯了错,不必过分指责,可以分析给孩子听,这件事为什么是错的?以后遇到了该如何避免?
我一直跟儿子说,容许犯错,因为大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孩子。
接着会说,如果这次犯错可以谅解,那么下次再犯错那就是故意的,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的犯错,这是原则性问题。
长此以往,孩子的行为和三观,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慢慢成熟。
我始终相信,无论读多少书,走过多少路,见过多少人,都不能忘记最初的模样。
不管别人怎么样,先做好自己再说。
在那之前,先成人,再成事。
这样才能安稳的渡过平凡的一生。
希望我们都能跟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长大,这一生既是父母,也是老师,更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