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人物】崔玉涛:我不是“崔神”婴儿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简宏妮
每天更新两条微博,内容文字要一个字一个字亲手写,微博粉丝超过八百万的儿科医生崔玉涛,被很多家长形容为“成为妈妈最初几年里最能带给我安全感的人”。
儿科医生崔玉涛微博上有超过八百万粉丝,绝大多数都是孩子家长。
他从互联网诞生之初开始写科普文,2009年起每天雷打不动更新两条微博,解答网友们的各种育儿困惑。他还出版了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科普书,如今这些书也会出现在年轻儿科医生的抽屉里。
崔玉涛从医至今的36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家的育儿知识却遭遇了断层——以往上一辈口口相传的养育经验似乎不奏效了。微量元素、免疫力、湿疹、辅食……大量的新名词为新手父母们带来了新的知识,也裹挟着源源不断的焦虑。
而崔玉涛,就是那个能治新手父母焦虑的人。
摄影/宁颖
从治患儿到育家长
在北京太阳宫一栋写字楼大堂的底商,有一块小小的蓝色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字“崔玉涛诊所”。诊所分为两层,地下一层是口腔科、X光室、检验科、药房和眼科,地上一层是疫苗接种、B超室、耳鼻喉科和诊室。不同于传统医院大面积的白墙,诊所墙壁上有彩绘画,走廊里是彩色的沙发,沙发上硕大的玩偶憨态可掬。
2016年至今,崔玉涛带领他的医生团队,为来自全国的家长提供儿童健康服务。崔玉涛每周出诊两天,他的号需要提前一个多月才能挂上,在30分钟的接诊时间里,有10分钟给孩子做诊疗,20分钟用来跟家长聊天。“我们聊的不是单一的健康知识,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家长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去应对孩子的健康问题。”他对“崔玉涛诊所”儿科医生的定位,是“家长的健康管理助手和指导者”。
崔玉涛透露:“近期我们团队服务对象上有一个变化,从怎么养孩子,转移到如何育家长上来了。”
作为最早一批从公立医院辞职到私立医院,又创立了自己诊所的儿科医生,崔玉涛的育儿经总是具有前瞻性。提出“育家长”的概念,暗合了当下年轻父母养育时“问题总是比疾病更多也更棘手”的社会现状,他好像总是能够抓住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的软肋。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在崔玉涛成为儿科医生的头几年里,他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经历的则是日复一日地“从生命线上抢孩子”。
崔玉涛还清楚记得他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昏迷的孩子,昏迷的原因居然谁也不知道。当他和同事们闻到孩子衣服有一股有机磷味道,询问后才知道:家长在夏天怕棉衣棉袄发霉,给衣服撒上敌敌畏存放起来,等冬天穿的时候,随着身体出汗,毒性物质溶解后通过皮肤吸收慢慢渗透,导致慢性中毒。等孩子昏迷送到医院时,毒性物质已经渗入到了神经。这件事让崔玉涛又震惊又难过。
1985年进入北京儿童医院ICU,头三年里崔玉涛几乎没回过家,哪怕他家就在医院的隔壁。每一天,他都和同事们应对一桩又一桩突发事件,面对一个又一个危重患儿。
随着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科普工作做得越来越多,过了一个时期,崔玉涛发现儿童医院ICU里的危重患儿变少了——脑膜炎、有机磷中毒、金葡感染一下子都灭绝了,“就好像以前非常拿手的题突然不考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白血病、肾衰竭、红斑狼疮等以免疫系统为中心的疾病越来越多。早产儿越来越多,且体重越来越轻:“以前救活1500克的早产儿就非常不易了,后来慢慢地救活了500克的早产儿。”儿童医院ICU被拆分成了新生儿ICU和儿童ICU,感染性的疾病减少甚至灭绝,儿科医生们又要面对新的难题。
医院里在发生这样的变化,万千家庭也在变。生养孩子这件事,从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一项需要用科学来武装的技术活儿。
2001年,崔玉涛离开工作了16年的北京儿童医院去了北京和睦家医院。这期间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跟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反过来再为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近十年,崔玉涛发现门诊的风向又变了,“疾病越来越少,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心理问题”。他发现,在家长和医生之间,出现了一个特别大的交流障碍,家长拿问题去找医生,医生拿疾病跟家长交流,当问题被贴上疾病的标签,家长们变得越来越焦虑。
崔玉涛心中理想的儿童健康管理,也是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实践的,是为孩子提供纵向的随访式的健康咨询,动态全方位追踪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