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童”魏永康:13岁读大学17岁进中科院,婴儿
生活中,几乎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读书方面展露天赋,成为一个“神童”。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无奈,无论你承认与否,大部分孩子的一生都是平庸的。
神童虽稀有,但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只不过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里,有些并非天生,而是“人造”的。
“人造神童”魏永康:13岁读大学17岁进中科院,母亲:他死了才好
魏永康是一个典型的“寒门子弟”,由于父亲瘫痪在床,丧失了劳动力,母亲曾雪梅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在妈妈眼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她认为只有儿子读书好,将来才可能改写一家人的命运。
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曾雪梅开始了自己的“鸡娃”之路,她对儿子魏永康寄予厚望,认为儿子在自己的激发之定能发挥出无限潜力,最终成为人上人。
那么这位老母亲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在同龄孩子快乐玩耍的时候,魏永康必须要呆在家里识字学习,一周7天,一年365天,魏永康几乎都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
在妈妈的鞭策下,他自小就习惯了书本作伴的日子。
为怕影响儿子学习,魏永康在学校的所有社交都被妈妈切断了,曾雪梅甚至告诉儿子“女生是妖精”,目的就是防止儿子因早恋而耽误学习。
生活中,曾雪梅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从不让他做任何家务,就连洗脸也由自己亲自代劳。
在妈妈的搭建的保护圈里,魏永康只知道学习,他无法适应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包括生活自理。
一个人长期投入于一件事情,势必会收获成功。
虽然曾雪梅的教育方式过于极端,但魏永康真的被妈妈打造成了“神童”:8岁上重点高中,13岁成为大学生,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
此时的曾雪梅无疑是欣喜的,骄傲的,她对儿子十几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儿子日后也必定会收获锦绣前程,这个家也终于快要熬到头了。
然而好景不长,曾雪梅的憧憬很快就被现实击碎。
由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加上与人沟通也有问题,魏永康在上学期间被中科院劝退了,一瞬间,他从一个人人看好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一个狼狈的无业青年。
回家之后的魏永康也很难再从巨大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他终日沉迷于电脑,既不工作也不与家人沟通,此时的曾雪梅恨铁不成钢,她伤怀道: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17岁就考入中科院的“东方神童”,最终为何会遭到母亲如此嫌弃?原因必然与妈妈的过度“鸡娃”行为有关。
现如今,不少父母虽然育儿方式没有曾雪梅那样极端,但他们想要打造“神童”的心却是不谋而合的:剥夺、占用孩子的休闲时间,忽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切向“分数”看齐……
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让我们收获一个可以考出高分的孩子,但长远来看,不论是性格的培养,还是情商的拔高,这对于孩子本身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哈佛大学曾就“孩子做家务”这一选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家务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自理能力上,更关乎未来就业。
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爱做家务的孩子比从来没有做过家务的孩子更容易找到工作,其中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孩子能独立,更优秀。
由此可见,家长若是不想培养出像魏永康一样“高分低能”的神童,就要帮助孩子为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做准备。
除了分数,我们更应专注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人际交往的培养。
魏永康的经历是家庭教育中的反面案例,但好在经此一事,母亲曾雪梅也开始悔悟自己的极端做法。
如今她也做出了改变,不再对儿子的生活琐事大包大揽,而是让魏永康在家务劳动中自我锻炼。
如今的魏永康也已经不再沉迷于电脑,褪去了“神童”的光环后,他已经在重新适应正常人的新生活了。
萱爸有话说
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本身没有错,但过度支配孩子,保护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设定好的路线去走,这对于孩子本身来说往往是一把沉重的枷锁。
你身边有“神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