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90后的00、10后朋友圈,家长们该不该管一下婴儿
一次集会,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橙子,橙子跟她的外号一样阳光开朗,自信活泼,永远都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再次见到她,我很是兴奋,老友聚会,聊的无非是过去那点啼笑皆非但又让人无比怀念的青春往事。
“
“以前十几岁的时候还真的矫情,一点小事都要昭告天下,我还记得我最初每天都发动态,最多的时候一天十几条。”橙子说到。
“我倒是还好,不过之前也喜欢分享一些矫情文字。”我说。
“现在都不怎么爱分享了,人吧,年纪越大顾忌的东西就越多。不过话说,今非昔比了,现在的小朋友的朋友圈那叫一个精彩......”橙子又说
“怎么说?”我好奇地问道。
“哈哈哈哈,就有点过分成熟吧。”橙子似笑非笑的回答道。
”
怀揣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点开了我年仅13岁小侄子的朋友圈,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好笑、诡异、难以置信.......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如何恰当的形容我看到的内容。
前段时间,因为一档综艺,关于家长要不要干预孩子的朋友圈作为话题,引起了热议。大多数的网友都认为朋友圈是孩子认知的形成,是孩子认知层面的表达方式,既可以作为孩子的成长标签也可以当成孩子自己的隐私。而家长有家长的认知跟思考,有属于他们知识层面的认知跟理解,干涉交流起来往往驴头不对马嘴,不仅会让孩子觉得隐私收到侵害还会觉得与家长之间有严重的“代沟”。
那这样真的就这样置之不理吗?我的答应回答是如果发现问题,不能放任不管,因为很有可能因为我们的疏忽,孩子的人生就此毁掉。
就拿小编身边的案例来举例吧!
“也是上文讲诉到的小侄子,小侄子是一个特别发朋友圈的孩子,但内容都是比较负面消极的,一开始家里人对于他这种分享都当作是小孩子的矫情、无病呻吟。
后来,小侄子的母亲在家族群里谈起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她讲到小侄子最近越来越不爱上学了,身上老是带着一些伤,跟老师反馈了事情后,老师也很疑惑,说问了多个同学都表明,小侄子在学校并没有受到校园暴力。
直到有一天,他妈妈趁着他去洗澡的间隙,悄悄的打开了小侄子的手机,发现侄子加入了一些匪夷所思的qq群,里面分享的都是一些消极文字以及自残照片,正好对应上了小侄子朋友圈的文字以及身上的伤口。吓得他妈妈花容失色,赶紧跟他爸爸商量对策。”
其实像小编小侄子这样的案例无论是在报道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屡见不鲜。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多发在青少年群体,为什么会这样呢?先来科普一个心理知识。同伴效应指的是在年龄和背景等方面相似的一群青少年彼此之间产生的影响,也就是我们能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论好坏都有。古有孟母三迁,现有学区房价格昂贵其实采取的都是利用了同伴效应的原理。
看到这,很多家长可能会吐槽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要做到的就是理解、接纳、多陪伴孩子跟孩子平等沟通。很多家长都反映过一个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好像有点过于“中二”了,说白了就就是太过沉溺虚拟世界了,导致很难跟现实生活区别开来。看到这,家长就要反思了,是不是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孩子的精神世界渐渐被那些不存在的东西给占据。尝试将孩子的想法带入到我们自己,想想我们在他们这个年纪所期盼跟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去理解、接纳他们的想法,平等的去跟孩子沟通事情。
帮助孩子交友,为孩子创造现实世界的交友环境和机会。如果一味的沉溺于虚拟世界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跟现实世界脱节。但同样的,如果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可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孩子也会逐渐跟虚拟世界分离开来。所以,给孩子创造交友环境跟交友机会,就是家长们当务之急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