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房间着火却偷偷关上门:那些受伤不敢喊疼的孩子,最可怜婴儿
孩子遇到危险或者受伤后不敢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年初的一则新闻,特别让人触动。
杭州的一个13岁小女孩,凌晨时分发现自己的房间冒烟了,却因为害怕家长批评,第一时间不是选择叫父母,也不是报警,而是关上房门,换到客厅继续睡觉。
幸亏父母闻到了异味后发现的及时,才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就连5岁的小孩子都知道失火了,第一时间报警,而这个女孩13岁了,第一反应竟然是想着去掩盖事实,不敢告诉家长。
同样是因为不敢说,下面这个小男孩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河南一个9岁的男孩小楠,曾经被小狗抓伤过,由于害怕家长的责备,所以并没有告诉家长。
过了大半年,他又和家里的小狗玩耍,这次小狗舔了舔它的右手食指,不巧的是,食指上正好有个伤口,这一次,他同样害怕家人责备,没有告诉家人。
没想到,40天后,小楠被确诊为狂犬病,虽经极力抢救,也回天乏术,最 网站发稿终导致了死亡。
我们都知道,狂犬病发作后的死亡率是100%!
如果被狗咬伤、抓破、或者舔舐开放性伤口后,唯一预防的手段就是注射狂犬病疫苗。
如果小楠在第一次被狗咬后,就告诉了家长,家长带他去注射疫苗后,他一定会知道被狗咬的危害:原来被狗抓咬,并不是一个伤口的问题,而是会危及到生命。
结果,因为害怕家长的责备,受伤了不敢说,导致了他错失挽救自己的机会。
可是,这能怪他吗?
他毕竟只是个孩子,在安全知识方面,他知道的太少!
他也只是个孩子,面对家长的责罚,他宁愿选择隐瞒和沉默。
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羞耻感。”
我们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大哭、运动发泄等方式得到释放。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不仅不会选择发泄,反而会尽量隐藏,不希望被他人觉察。
也许,上面两个案例中的小孩,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房间失火了=犯错=羞耻
被狗咬了=犯错=羞耻
一旦我们犯错了,父母们就会不开心,我们就再也不是他们心中的那个“完美”的孩子。
父母们不开心,甚至恶语相加的时候,孩子会害怕;而孩子做错了事情,自己的内心也会感到内疚和羞耻。
当这种害怕和羞耻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后,得到的结果就是:
我们会想尽办法把这种情感隐藏起来,更会把引发这种感觉的事件隐藏起来。
于是,不愿意说,或者干脆不说,就成孩子们受到伤害后应对家长的“法宝”。
因为,比起这些小伤口、小疼痛来说,孩子们可能更害怕的是家长们的愤怒和责备吧!
毕竟,外伤总有愈合的一天,
但心伤永远无法修复,那道疤痕会跟随自己一辈子。
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里,焦俊艳和爸爸这样说道:“痛苦只要说给你听,我会得到双倍痛苦。”
爸爸则主动反思道:“是不是我(沟通)的方法不对?”
焦俊艳无奈地笑了。
对她的这种感受,我很感同身受。
记得小时候因为玩火把手指头烫了一个大泡,被小伙伴蹭了一下还弄破了,真的疼啊!我哭着跑回家告诉妈妈,没想到妈妈一看到我的伤,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我至今都记得妈妈的眼神,责备、嫌弃、还有些不耐烦。
她一边给我涂着药,一边大声斥责说:“你是个女孩子,怎么一天到晚不让人省心?我下班回来饭都还没顾上做,就要给你收拾烂摊子!先就这样涂点药吧,等会你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
那天晚上直到我爸下班回来之前,我都一直过得胆颤心惊,一面忍着手上的疼痛,一面又担心爸爸回来后会如何“收拾”自己,当时的心情我现在都忘不了。
虽然爸爸回来并没有说我什么,但我依然强忍着痛跟他摆摆手说:“一点也不疼,真的!”
为什么小孩子受伤了,却不愿意让父母知道?
是真的不疼吗?
知乎上有个网友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怕家长的责罚吧。
“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自己孩子受伤后第一反应不是安慰和关心,是边骂边打边心疼。”
所以,从我那次烫伤手以后,我再有什么头疼脑热,小伤、小痛之类的,我除非不告诉他们,如果被他们发现了,我也会假装坚强地跟他们说:“不疼,一点都不难受的!”
我一直以为我是个比较有毅力、坚强并且能忍耐的人。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不是我们不知道疼,而是我们不敢说疼啊!
我们总说,爱之深,责之切。
在面对孩子受伤的时候,没有父母不心疼,但是有更多父母,用错了表达方式:
“你怎么这么蠢,连个路都走不好!”
“叫你不要玩火,这下把手烧了吧,疼死你活该!”
“你眼睛长头软文推广顶上了吗?这么大个坑都看不见?”
……
其实,这是父母们不愿意正确面对自己的“失责”。
为了转移这种愧疚感,从而会选择责备、咒骂或者打骂的方式,把责任转移 新闻发布平台到孩子身上,从而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
心理学分析:当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产生类似悲伤、愧疚等种种负面情软文网绪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
家长在这种情绪的牵引下,就会表现得粗暴、不耐烦,认为孩子给他们添了麻烦。
孩子受伤了,第一时间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反而得到的是不理解和责骂,这种双倍的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只会让他变得越来越沉默而已。
别再用我们的愧疚和愤怒的情绪将孩子一步一步推离我们,
否则压垮他们的可能是一座又一座恐惧和害怕的大山。
尹建莉曾说过:“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知乎上的一个网友(萝卜丝姑娘)留言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