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尊重,一起好好吃饭婴儿

/ / 2015-10-25
小时候吃饭碰上不想吃的菜,往往不是在家长“吃这个好,以后能长高!”之类的哄骗中心甘情愿地吃掉,就是在“这不吃...

懂得尊重,一起好好吃饭

小时候吃饭碰上不想吃的菜,往往不是在家长“吃这个好,以后能长高!”之类的哄骗中心甘情愿地吃掉,就是在“这不吃那不吃,饿个几顿你肯定就吃了”的训斥中心不甘情不愿地吃掉。(苦笑ing)

直到长大后才发现

大人们才!不!是!什!么!都!吃!

他们根本就不会买他们不想吃、不能吃的菜,从源头上就扼杀了被说挑食的可能性。而且也不会有人监督盯着他们看是不是只吃自己想吃的菜。

所以啊,挑食的可能是家长,而不是那些(被迫)什么都吃的小孩。

“我就是不想吃这个”

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殊的饮食习惯,或者不吃的 新闻发布平台食物。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可能是因为过敏或是一些特殊原因要忌口。

像是痛风的人一般都不太吃海鲜和啤酒等食物,而有糖尿病的人就会比较注意米饭和水果的摄入。这类被迫性“挑食”不仅很容易被接 网站发稿受,身边的人也常常会自发地去督促他们。

“我也好想吃芒果啊。”

“你不是芒果过敏吗?”

“我就想尝一下味道,一小块肉,一点点芒果汁也可以。”

“别吃了别吃了,看你吃啊,我都心惊肉跳。”

最后,当然是朋友眼巴巴地看我吃完了两个芒果。

有的,可能因为是某些契机导致了这种抗拒心理。基本上是有几分“吃怕了”的成分存在。

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次去吃肯德基,点的儿童套餐里有热牛奶,吃完回家后反胃,吐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虽然可能也不是热牛奶的问题,但从此之后我就只能接受冷牛奶。

而我的某位朋友在谈起这个话题时则表示自己不吃青菜倒不是因为觉得青菜难吃,只是以前年纪小的时候被家里没有切断的青菜卡住过喉咙,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我现在是一看见青菜,就觉得喉咙痛。”

而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长辈们也说过土豆、红薯这种食物,再是对身体有益,他们也都不太想碰。

而大多数情况下,不吃某种食物就是出于单纯的厌恶,可能是因为气味 新闻发布网比较强烈,外形比较奇怪或者是本身有些特殊。

像我就不能吃葱,香菜和香椿这种对我来说散发着奇怪味道的食材。

身边很多讨厌牛蛙、鸭血、脑花以及动物内脏的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向我吐槽过“光是看到桌上有,心里就毛毛的。”

“感觉自己在吃人肉。”

至于木耳香菇苦瓜之类的,也因为特殊的口感被不少人拒之门外。

而上述这种心理上的“过敏”,一般来说也很难转变。

“有的时候我是吃这个的,有的时候我又是不吃的。”

在饮食习惯这件事上,很多人的口味是带着限定条件的。

就拿我来说,因为白洋葱的味道 媒体发布平台没那么重、口味没有那么辛辣,所以如果是白洋葱的话我还能吃吃,但如果是紫皮洋葱的话,我是一口都不会碰的。

“我不吃西红柿炒鸡蛋,但是西红柿蛋汤我就可以接受。”

“花生味的饮料真的是我的最爱,但让我吃花生米的话我就只想吐。”

“所有的鸡皮鱼皮猪皮我都不吃,但是吃烤鸭的时候,烤鸭皮吃得比谁都开心。”

反正也没有什么规律,吃还是不吃的标准,就俩字——随心。

“我难道就不可以不吃这个吗?”

所以,像我这种挑食挑得比较厉害的人,每次点外卖都会仔细阅读描述和评论,然后备注“请不要放xxx,谢谢!”再附加一堆感叹号。如果拿到外卖后发现商家看了备注,就会莫名觉得这餐饭格外好吃。(毕竟,不用再埋头做“挑菜工”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说出“我不吃这个菜。”,还要不被评头论足,真是挺难的。

尤其是一桌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总会有人给你夹菜、布菜。面对不吃的 软文平台菜,我每次都只能先假笑着递碗接受,然后再把这个菜悄咪咪放到一边。如果夹菜还有第二轮的话,还能用“不用了不用了,前面那个还没吃完呢!”的借口来逃过一“软文网劫”。

不常见的食材,像是虫子蚕蛹什么的还好,碰上常见一点的食材,如果直接说自己不吃,可能就要迎接一系列意味深长的表情和质问N连:

“为什么不吃呀?”

“鸽子很有营养的,不吃就亏了。”

“这个和你之前吃的肯定不一样的,吃一口吧。”

“这家烧得很好吃,你一定要尝尝。”

“小孩子家家的,就是不懂。”

“真是不太识货哦。”

“怎么这么矫情?”

“你在家里爸妈不说你吗?”

不是,我只是不吃这道菜,怎么还和别的联系了起来?

对于他软文推广人饮食习惯的尊重,其实也是包容的一种体现。

往大了说,接受别人不吃你爱吃的食物,其实也是对个体差异存在的允许。人发稿平台要是不千差万别,这个世界也是蛮无聊的呀。

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饭桌上劝酒的风气改变了很多?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