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条儿科医生的忠告:要想孩子少生病,这些事千万不要做婴儿
文 / 深圳卫健委 编 / 吴施楠
【搜狐健康】生了宝宝后,早就翻烂了各路养娃攻略的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育儿“王者”。没想到孩子一生病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个“青铜”。孩子感冒了,捂一捂是不是就能好?还是得吃点药?吃多少比较好?唉,这么小送医院,又怕交叉感染……
来源:抖音
18个科室的儿科医生“看不下去了”,这就祭出珍藏的“育儿攻略”,帮你一把升级成为育儿“王者”,育儿路上少走弯路、错路。
01、急诊科医生:
吃完零食别玩干燥剂
在坚果、海苔、糖果、薯条、饼干等包装食品中,都有食品干燥剂。吃完零食,有些熊孩子会想尝下“调料包”。更有些大胆的,会把“调料”放进饮料或是水中。
食品中常用的就是生石灰干燥剂。生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量。孩子玩这个太危险,一不小心可能致伤致残!
02、口腔科医生:
想问题时别托腮、咬笔头
有的孩子做题时,喜欢用手托着一边的腮部,在睡觉时习惯把手肘、手掌、拳头等枕在一侧脸的下方。这对孩子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及面部的对称性,都有影响。
还有些孩子喜欢咬笔头、啃指甲,容易形成牙齿局部的小开合畸形。
03、皮肤科医生:
别乱用大人防晒霜
很多成人防晒霜中含有美白或其他美妆成分,不太适合儿童娇嫩的肌肤。一旦清洗不干净,很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不宜使用防晒霜;
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可以选择物理防晒霜;
3岁以上:可以选择化学防晒霜。
04、新生儿科医生:
别大力摇晃婴儿
婴儿哭闹时,很多家长都习惯用“摇晃”的方法来哄孩子。但你要知道,剧烈摇晃婴儿,可能引发婴儿摇晃综合征。
摇晃婴儿综合征的初期症状可能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即使患儿命保住了,也可能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05、骨科医生:
不要经常低头玩手机
公交上、地铁上、家里……“低头族”简直不要太多。但对颈椎来说,这就是个灾难。低头玩手机时,颈椎往往承受着更重的头部重量,同时肩颈过度紧绷,颈椎负担加大。
处在发育期的学生,尤其不要做“低头族”。此外,作业较多时,也要时不时起来走动下。不然,肩颈肌肉酸痛、腰酸背痛、颈椎病就会找上门来。
06、眼科医生:
别关灯看手机
对于孩子“机不离手”,父母当然是禁止的。于是,一些沉迷手机游戏或喜欢观看视频的孩子和父母玩起了“捉迷藏游戏”。有很多孩子在晚上熄灯假装睡觉,再偷偷玩手机。
这非常伤眼。黑暗环境下屏幕会不自觉地调亮,而手机屏幕小、字体小,加之眼睛离屏幕近,时间一长最容易出现近视、散光等问题。
07、泌尿外科医生:
别长时间憋尿
有些孩子沉迷于玩游戏、看电视,会憋尿不上厕所;有的孩子下课忘去厕所,上课想起了,可又不敢去了。还有的孩子,睡觉时不愿起来尿尿。
长时间的憋尿,会导致膀胱炎等尿路感染,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肾脏功能。
08、内分泌科:
别乱吃保健品、补品
有些药店门口广告牌上写着:田七加海马可以增高,牛初乳、蛋白粉可以补充营养。殊不知这些滋补品含有或促进人体分泌雌激素、泌乳素等性激素,容易导致儿童性早熟。
性早熟的孩子,往往骨骺融合较早,长不高。性早熟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出现怪异、自卑、自闭的行为。此外,性早熟儿童可能会对性产生强烈兴趣和好奇,过早出现性行为。
09、呼吸科医生:
吃东西时不要笑、打闹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3岁占多数。
幼儿的乳牙未完全萌出,咀嚼能力差,加上气管与食管交叉的会厌软骨发育尚不成熟,在吃东西时一旦哭笑打闹或摔倒——
很容易导致吞咽时食物误入气道。如果异物较大,卡在喉头、声门、气管或者双侧主支气管,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10、营养科医生:
别吃太多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发育好,所以总是督促孩子多吃多补,加上有些孩子贪吃零食,节制力又不强,很容易出现饮食过量的状况。